對于開公司運營品牌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和企業(yè)管理者來說,理清品牌與品牌 LOGO 之間的關系是做好品牌建設的第一步。很多企業(yè)在起步階段容易把 “做 LOGO” 等同于 “做品牌”,結果投入大量精力設計的視覺符號,卻無法讓用戶記住品牌、信任品牌。事實上,品牌 LOGO 只是品牌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只有先明確 “什么是品牌”“什么是品牌 LOGO”,才能通過科學的 LOGO 設計真正助力品牌成長。
傳遞品牌特質:LOGO 的圖形、色彩、字體都在 “無聲地說話”,向用戶傳遞品牌的性格和定位。比如奢侈品品牌的 LOGO 多采用精致的 serif(襯線)字體,搭配金色、黑色等沉穩(wěn)色彩,傳遞 “高端、奢華、經典” 的特質;而互聯(lián)網品牌的 LOGO 多采用簡潔的 sans-serif(無襯線)字體,搭配明亮的色彩(如字節(jié)跳動的藍色、阿里巴巴的橙色),傳遞 “年輕、活力、便捷” 的特質。
強化品牌記憶:相比于文字,圖形化的 LOGO 更容易被大腦記住和傳播。比如麥當勞的 “金色拱門”(M 形)LOGO,即使是不認識字的孩子,也能通過這個圖形聯(lián)想到 “漢堡、薯條、快樂”;再比如蘋果的 “咬了一口的蘋果” LOGO,簡潔獨特的造型,讓用戶無論在手機、電腦還是門店招牌上看到,都能立刻與蘋果品牌關聯(lián)。
創(chuàng)意共和認為,品牌 LOGO 不是 “設計師的藝術創(chuàng)作”,而是 “品牌的視覺翻譯官”—— 它需要把抽象的品牌核心價值,翻譯成用戶能看懂、能記住的視覺語言。如果 LOGO 只追求 “好看”,卻無法傳遞品牌特質,那么即使設計得再精致,也無法幫助用戶建立對品牌的認知。
創(chuàng)意共和品牌設計案例
品牌和 LOGO 的關系是什么?LOGO 是 “部分”,品牌是 “整體”,二者共生共榮
很多企業(yè)在運營中容易陷入一個誤區(qū):認為 “設計一個 LOGO,品牌就建立起來了”,或者 “品牌沒做好,是 LOGO 不夠好看”。其實,品牌和 LOGO 的關系是 “整體與部分” 的關系 ——LOGO 是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不是全部;品牌為 LOGO 賦予內涵,LOGO 則幫助品牌傳遞認知,二者相互支撐、共生共榮。
具體來說,品牌和 LOGO 的關系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:
LOGO 是品牌的 “視覺入口”,但不是品牌的 “全部”:用戶通過 LOGO 認識品牌,但最終是否選擇品牌,取決于品牌的產品質量、服務體驗、核心價值等。比如有些小眾品牌的 LOGO 設計很有創(chuàng)意,但產品質量不過關,用戶即使記住了 LOGO,也不會長期購買;反之,有些品牌的 LOGO 看似簡單(比如星巴克的綠色雙尾美人魚),但憑借優(yōu)質的咖啡產品和 “第三空間” 的服務理念,讓用戶通過 LOGO 聯(lián)想到 “舒適、放松的社交場景”,從而形成對品牌的長期信任。
品牌為 LOGO 賦予內涵,LOGO 讓品牌內涵 “可視化”:LOGO 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圖形,是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定位,讓 LOGO 擁有了 “靈魂”。比如耐克的 “飛勾” LOGO,最初只是設計師卡羅琳?戴維森設計的一個簡單圖形,沒有特殊含義;但隨著耐克圍繞
“運動、突破” 的品牌定位,推出專業(yè)運動裝備、簽約頂級運動員、傳遞 “Just Do It” 的精神,“飛勾” 逐漸被賦予 “速度、力量、挑戰(zhàn)自我” 的內涵,成為全球運動品牌的標志性符號。如果沒有品牌的持續(xù)運營,“飛勾” 只是一個普通的勾形圖案。
創(chuàng)意共和認為,混淆品牌和 LOGO 的關系,是很多企業(yè)品牌建設失敗的核心原因之一。有些企業(yè)花大價錢設計 LOGO,卻不在產品、服務、用戶體驗上投入,結果 LOGO 成了 “空殼符號”;還有些企業(yè)只關注產品銷量,忽視 LOGO 的統(tǒng)一性和傳播性,導致用戶無法形成穩(wěn)定的品牌認知。只有明確 “LOGO 服務于品牌,品牌支撐 LOGO”,才能讓二者協(xié)同發(fā)力。
如何通過品牌 LOGO 設計建立品牌?四步走,讓 LOGO 成為品牌 “增長引擎”
既然 LOGO 是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,那么如何通過科學的 LOGO 設計,幫助企業(yè)建立品牌、提升競爭力?關鍵不是 “追求獨特”,而是 “精準匹配品牌定位”,讓 LOGO 從 “視覺符號” 變成 “品牌傳播的載體”。具體可以分為四個步驟:
第一步:先明確品牌定位,再啟動 LOGO 設計
LOGO
設計的前提是 “知道為誰設計、傳遞什么”,所以在設計前必須先明確品牌定位。這一步需要回答三個問題:
目標用戶是誰?比如目標用戶是 Z 世代年輕人,還是中年商務人群?是下沉市場的價格敏感型用戶,還是一二線城市的品質追求型用戶?
創(chuàng)意共和認為,LOGO 的延展性直接影響品牌傳播的效率。如果一個 LOGO 只能在特定場景下使用,無法適配全場景,那么品牌在傳播過程中就會出現(xiàn) “認知斷裂”,用戶無法將不同場景下的品牌信息關聯(lián)起來,自然也就無法建立穩(wěn)定的品牌認知。
第四步:結合品牌運營,讓 LOGO “活起來”
LOGO
設計完成后,不是 “一勞永逸”,而是需要通過持續(xù)的品牌運營,讓 LOGO 與用戶產生互動,逐漸建立品牌認知。比如:
在產品包裝上突出 LOGO,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,持續(xù)接觸 LOGO;
在社交媒體上,圍繞 LOGO 設計話題活動,比如邀請用戶用 LOGO 元素進行創(chuàng)意創(chuàng)作,增強用戶的參與感;
在品牌宣傳中,將 LOGO 與品牌故事、核心價值結合,比如通過短視頻講述 LOGO 設計背后的故事,讓用戶更深刻地理解品牌。
以故宮文創(chuàng)為例,其 LOGO 設計融入了 “故宮的宮殿輪廓” 和 “漢字‘宮’” 的元素,傳遞 “傳統(tǒng)文化” 的品牌內涵。在運營中,故宮文創(chuàng)將 LOGO 應用于筆記本、書簽、首飾等各類產品上,同時通過 “故宮淘寶” 的社交媒體賬號,用幽默的語言講述 LOGO 與故宮文化的關聯(lián),讓年輕用戶不僅記住了 LOGO,更愛上了 “傳統(tǒng)文化年輕化” 的品牌形象。
開公司運營品牌,為什么一定要理清 LOGO 和品牌的關系?
對于開公司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來說,時間和資金都是有限的,如果在品牌建設上 “抓錯重點”,很容易導致資源浪費。理清 LOGO 和品牌的關系,本質上是讓品牌建設 “走對方向”,避免陷入兩個常見的誤區(qū):
避免 “重 LOGO 設計,輕品牌內核”:有些企業(yè)在起步階段,花大量資金請設計師設計 LOGO,卻沒有明確品牌的核心價值和目標用戶。結果 LOGO 設計得再好看,也無法傳遞品牌的核心信息,用戶記住了 LOGO,卻不知道這個品牌是做什么的、能為自己帶來什么價值。比如有些小眾品牌的 LOGO 充滿藝術感,但用戶看到后完全無法聯(lián)想到其產品類型(是服裝、餐飲還是文創(chuàng)),這樣的 LOGO 不僅無法助力品牌,反而會增加用戶的認知成本。
避免 “重產品銷售,輕 LOGO 統(tǒng)一”:有些企業(yè)只關注產品銷量,忽視 LOGO 在不同場景下的統(tǒng)一性。比如在產品包裝上用一種 LOGO,在官網上用另一種 LOGO,在社交媒體上又用第三種 LOGO,導致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看到的品牌信息不一致,無法形成穩(wěn)定的品牌記憶。比如有些初創(chuàng)餐飲品牌,門店招牌的 LOGO 是 “圖形 + 文字”,外賣包裝上的 LOGO 只有 “文字”,用戶在門店消費后,下次在美團上看到 “文字 LOGO”,卻無法聯(lián)想到 “之前吃過的那家店”,錯失復購機會。
創(chuàng)意共和在服務眾多企業(yè)的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能長期發(fā)展的品牌,都在早期就理清了 LOGO 和品牌的關系 —— 以品牌內核為核心,用 LOGO 作為視覺入口,再通過持續(xù)的運營,讓 LOGO 與品牌共同成長。對于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來說,與其追求 “驚艷的 LOGO 設計”,不如先明確品牌定位,再設計出能傳遞品牌內涵、適配全場景的 LOGO,讓 LOGO 成為品牌成長的 “助推器”,而不是 “裝飾品”。